天兵在1917_372 电子战(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72 电子战(中) (第5/8页)

的攻关上。1908年,德国科学家安修茨博士设计了一种船用单转子摆式陀螺罗经。1911年,美国的斯博里博士也饿制造出了跟安修茨博士完全不同的用钢丝悬挂的单转子陀螺罗经。这其实就是早期的机械陀螺仪。

    到了二战中,希特勒为了挽救其必然失败的命运,发展一批末日武器,比如v2导弹,这种使用硕大的滚珠轴承支撑的机械陀螺赋予了v2攻击数百公里之外目标的能力,当然,该陀螺仪的精度其实有限,导致v2的精度也是相当的难看。

    到了1949年,斯伯利公司研发了mk-19型平台罗经。它集罗经和地平仪的功能与一体。把整体结构的陀螺和摆分开,并用电磁控制的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揭开了陀螺仪从机械控制进入电磁控制的时代。

    到了五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滚珠轴承支撑的机械陀螺怎么做精度都有限,于是另辟蹊径,研发出了浮子陀螺仪。所谓的浮子陀螺仪,其实就是把陀螺仪的机械支撑结构换成了液体或者气体进行支撑。比如说液浮陀螺仪、气浮陀螺仪,不管是液体还是气体,其摩擦力矩无疑比滚珠轴承小得多,自然的精度也就高得多。

    打开了思路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静电悬浮陀螺仪、磁悬浮陀螺仪也纷纷登场,一时间惯**件迎来了春天。

    比如在1950年5月,北美航空公司进行了世界上第一套纯惯性导航系统xn-1的飞行试验。经过适当改进之后,把xn-1更名为n-6惯性导航系统后,安装在了“魟鱼号”核潜艇上进行测试。从珍珠港出发,以水下20节的速度,历时21天,穿越北极极点,潜航8146海里抵达英国波特港。在抵达目的地后,魟鱼号上浮,经过测量定位误差仅仅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