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6 调整 (第3/9页)
微高一些,原因自然是纵置发动机以及发动机散热附件还是老b2-34的模式,而不是后来b54发动机的模式。 当然,总体而言,54s工程性能还是不错的,战斗全重接近21吨,乘员四人,装备一门45毫米坦克炮,最大公路速度有5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炮塔装甲正面防盾处有45毫米,车体首上装甲35毫米,而且请注意,这还只是垂直厚度,算上倾角之后,等效装甲实际上更厚! 说实话,在20吨出头的重量上,有现在这种性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反正试用了54s工程的eo公司坦克兵对其是赞不绝口,强烈的要求赶紧多装备一些。 不过李晓峰却并不是特别满意,主要是对火力不满意,用于bt系列坦克和t-26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实在很一般,仅仅比37炮强一点儿。而原版的62可是能扛t-34-85的火炮的,哪怕现在没有85炮可用,至少也得用76炮吧? 问题是,76炮红军的步兵部队也抢着换装,再加上一些官僚作祟,出口给北方工业的76就被叫停了,就是这些45炮都是李晓峰凭着面子和关系弄到的。 当然,北方工业也没有闲着,也开始改进54s工程,比如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比如换装火炮稳定器,甚至还有将其改造为自行火炮的计划。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晓峰终于通过政 治交易让54s工程,也就是后来最初被称为t-35中型坦克,后来被称为t-35轻型坦克的山寨版62进入了苏联红军服役。要知道,这真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以斯 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内一部分高层很反对引进北方工业的产品,整个三十年代都在打压北方工业,而这一次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