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6 调整 (第2/9页)
到扭杆悬挂的全部问题。当然,康斯坦丁已经说了,这是不可能的,需要时间。 于是乎在1934年6月下旬,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和痛苦的纠结之后,李晓峰提出了一个建议——搞一款缩水的54号工程,保持54号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布局以及保持原有动力系统不变,通过削弱装甲,缩减底盘的几何尺寸,实现轻量化。说白了,这就是某仙人想起了天朝翻版t-54搞的62式轻型坦克,既然54号工程搞不出来,太重了,那么就先搞轻量化的62凑合吧! 康斯坦丁一开始还以为某人是疯了,不过很快通过研究他就发现,这还真可以这么弄,一番捣鼓之后,后来被称为54s工程的t-35中型坦克就走下了绘图板。 而且是很快走下绘图板,到了1935年年初,通过寒带实验之后,在当年2月中旬就正是走上了北方工业的生产线。到了5月中旬,北方工业已经生产出了大约50辆交给eo公司试用。按照本年度的生产计划,从七月份开始,生产将进一步提速,达到每月生产30辆的目标,到年底必须生产出300辆。 李晓峰原本准备让eo公司驻维堡特区的部队接收这批坦克,而现在伏罗希洛夫跟机械化部队抢bt-2,只好让54s工程提前进入红军服役了。 那么这个54s工程也就是后来的t-35中型坦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说白了就是62式的翻版,但是速度和越野能力比62式要差,原因也很简单,62的12v150-3发动机有430马力的功率,而北方工业生产出的b2发动机虽然纸上面有500马力,但实际能用的也就是350马力,单位功率的下降自然导致了机动性下降。而且54s工程的底盘比62式要长和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