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96 一切都太少了 (第3/8页)
经济就玩不起来了。 当然,计划经济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集中精力办大事,所以大部分实施计划的国度都倾向于增大公共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占据了绝大头。但是这样一来,留给食品和住房方面的投资就相当的少了,而留给医药、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资就更是少之又少,至于非关键性消费就是零。 这种经费支出的格局本身就不会让任何老百姓高兴,尤其是在那些早已长期遭受物质紧缺的国家里,老百姓的意见自然是更加的大。问题是如果不这么花钱,没有公路、铁路、工厂就无法让商品和物资很好的流动起来,也无法换取宝贵的外汇,从长远看,国民经济依然只能在低层次挣扎,未来一样是灰暗无比。 这简直就是个悖论,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投资,社会福利就没钱,老百姓就要叫苦造反。削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就无法带动就业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未来一样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老百姓依然是怨声载道,一样要造反。 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就这么干吧!我估计欧洲当时的领导人基本就是这么个想法。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大家伙的选择出奇的一致,英国人“节衣缩食”等待经济复苏,法国和意大利几乎没有什么私人资本市场,一切主要的投资都由公共资金投入,比如第一个莫奈计划就偏向于投资工业牺牲国内消费、住房和公共服务。 而这么做的后果就相当的有意思了,抗议、罢工、游行在那几年风靡欧洲,一瞬间欧洲就集体向左转向,****思潮空前泛滥。这真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奇特例子。 当权者用****的计划经济试图挽救国家,而这造成了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