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173 空军的问题(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73 空军的问题(中) (第6/9页)

统自动方式的航炮就能满足要求,并不要大动干戈的另起炉灶。可惜的是,他们撞上了李晓峰,不得不迈出了这一步。

    很快,设计师们就基于加特林和加斯特两种原理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射速最慢的也在1200rpm左右。反正射速已经不成问题,唯一困扰着空军的就是采用哪种口径了。

    前面说过了,红军的航炮口径可是相当的复杂,有20毫米、23毫米,甚至后期还有37毫米和45毫米的怪胎。其中23毫米的又分成两种,一种是23x152,而另一种则是23x115。而且李晓峰之前说了,14.5毫米口径也在考虑之列,也就是说,参与这一轮航炮竞争的实际上有三种口径。

    其中,23x152弹药很快就被排除,这玩意儿威力是大,但后座和重量也不太能接受,还是让伊尔2继续用它去轰德国坦克装甲车吧。真正的竞争实际上就在23x115、14.5x114和20x99r之间展开。

    说起来也是好笑,前面两种口径截然不同的弹药实际上是系出同源,23x115弹药毛子就是拿14.5的弹壳扩口,然后装了个23毫米的弹头。奇葩吧?不过倒也是管用。唯一的问题就是,23x115初速不够,弹道比较弯曲(没办法,火药推力不够)。

    李晓峰对蛋疼的23x115并不满意,但是跟20x99r相比,似乎是23毫米的发展潜力更大,于是先淘汰20毫米口径。接下来在两位同胞兄弟之间的pk中,那真心是难分仲伯,23毫米的弹头威力更大,但是14.5毫米的初速高精度更好,反正比来比去,似乎是难分仲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