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76 均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76 均势 (第6/8页)

和sb-2带着一股子油漆味紧急装船运往西班牙。不光是给飞机,大量红军飞行员也一并开运,一时间直布罗陀海峡上空的空战呈现焦灼状态。

    很显然这就是比国家工业能力了,谁首先顶不住,谁就输了。在这个方面,在这个时空有了李晓峰的加入,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这么说吧,历史上的1936年上半年,红军的飞机产量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比如说sb-2轰炸机,历史上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5月,sb-2m-100轰炸机产量都只有每月7架。

    应该说这个产能是差强人意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对于全金属半硬壳式飞机的制造还没有完全掌握,尤其是机身的钢制骨架的焊接技术就非常让人头疼。技术困难以及生产线初建的磨合期还有制造工装夹具和纠正图纸错误的各种原因,导致了sb-2的难产。

    当年是莫斯科第22国家飞机制造厂的工程师米哈伊诺夫改进了工艺,用淬火钢部件飞机骨架流水作业联合焊接法取代了传统工艺,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1936年6月,应用了米哈伊诺夫的技术之后,sb-2的产量立刻就提升到了每月25架。

    这个时空,在李晓峰的亲自监督下,米哈伊诺夫提前攻关了相关技术,所以从1936年3月开始,sb-2的产量就达到了每月20架,而且还在不断提高中。到了6月份,sb-2m-100就已经累计生产了110架。

    不过产能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飞机并不是生产出来就拥有战斗力的。为什么第一批苏联只支援给了西班牙12架sb-2?原因就在于没有那么多合格的飞行员。大量从工厂下线的sb-2只能停在机场上当跑道看管员。

    同样的,新式的伊-15和伊-16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