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志士抒壮心,仁人壁千仞上 (第8/9页)
本地任官,后来扩大回避范围,令“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地方的宗族势力与官僚势力相勾结,这一制度在后世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称,即任官避籍。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在上述案例中,曹cao的做法与韩馥相似,即依靠同乡维护其统治。刘备的做法则与袁绍相类,他们由于早年颠沛,远离故土,因此更加青睐于任用籍贯各异的元从集团进行统治。 其中,孙策家族的情况最为特殊。这一家族虽然籍贯扬州吴郡,但发迹于淮泗地区,围绕在身边的也多是江北人士; 因此孙策东渡时,不似归乡之举,反而更似外来势力的征服战争。 关于这一问题,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一文中有详尽论述,兹不赘述。 (孙策)始得规划渡江。而这支余兵,江东人视为外来异类,力加排斥。--《孙吴建国的道路》 其中,袁绍麾下南阳人属于河南派。 因为汝颖宛洛(汝南、颖川、南阳宛城、洛阳)并称为中原腹地。 汝、颍、南阳,上采虚誉,专作威福;甘陵有南北二部,三辅尤甚。--《续汉书五行志》 有鉴于此,南阳出身的逄纪、许攸,与汝南出身的袁绍,在洛阳时成为“奔走之友”,最终共赴冀州,渊源即在于此。诸人虽然籍贯相异,但存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因此便存在合作的基础。 从可见记载看,袁绍集团中的南阳士与颍川士的利益诉求高度相似,他们在对抗河北士人的斗争中更是同气连枝,这无疑属于出身、文化背景使然。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