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40章 吴国五大显学 (第2/4页)
,以他也才能,未尝不可接替你的太宰之位,为何太宰不举荐范蠡?难道是避嫌吗?”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这是吴国察举制的一大原则。计然是知道的。面对太子恒的这一疑惑,计然只是微微一笑道:“太子,范少伯确有大才,是王左之才。” “然,他跟老臣一样澹泊名利,不在乎太宰之位,若居此高位,反而会让范蠡不自在,限制了他的才干。此其一也。” “其二,以范蠡为太宰,他会一味地奉行老臣确立的政策,不会有多少改革。” “这并不利于我大吴尽快恢复国力,锐意进取。”计然为何要一再重申 “恢复国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吴国的国力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到了瓶颈期,已经很难再有突破。 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治国之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经过计然为相这二十余年的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吴国的国力很是雄厚。 再 “无为而治”下去,吴国还是发展不起来。所以,计然这才打算辞官归隐,而且并不会推举自己的得意弟子范蠡上位。 庆忌要是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 “吴始皇”,就必须要考虑到治国方面的事情。在计然 “道家”治国的基础上,再糅合各家之学,找出一条新的路子,让吴国的国力再一次实现腾飞。 如若不然,吴国就只能故步自封下去。百家之学,要求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