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8 飞机的问题(下) (第5/9页)
则要求有坚固的机体结构和优秀的俯冲性能。 你想想,让一款战机既要低空性能好,能挂得动差不多接近一吨重的航空鱼雷,还要机体坚固能难受俯冲拉起的高过载,还得有一定的速度不能太慢,最后还得装三个机组人员。要实现这一切,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发动机必须给力! 从梭子鱼和流星改的经验看,没有一千六七百马力的发动机,想都不要想搞什么多功能战机。那么苏联此时有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很明显是没有的,此时苏联国产的m-25跟原版的莱特r-1825都有差距,一度的功率缩水了百来马力。而引进的12y系列才刚刚开始国产化,而且从历史上来看,克里莫夫搞定12y系列是需要时间的,最初的m-100系列液冷发动机也存在可靠性和功率损失的问题。 也就是说,此时的苏联功率最大的也刊用的发动机就是m-25,而那也就是740马力的样子,跟一千六七百马力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可以说一点儿戏都没有。 而这也是苏霍伊那个多用途战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所在,没有刊用的发动机,多用途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笑话而已!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凑这个笑话呢?原因很简单,李晓峰觉得发动机的问题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当然,这不是说某人准备从聚宝盆里采购一批大功率发动机作弊,某人没有这个想法。而是他觉得大家伙的思维进入了一个误区,单台功率一千六百马力以上的发动机1935年真心没有,但是一千六百马力完全可以由两台发动机分担嘛!谁说航母上就只能用单发飞机了? 从美帝舰载机的使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