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52 先进动力战斗机(下) (第4/8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是后世****的“太行”发动机,最初在定型的时候为了抢进度,该做的实验不做完,最后到了生产环节一堆堆预料不到的问题全部爆发。结果导致太行实在不太行。最后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补上之前想省下的路慢慢解决问题,这才让太行变得刊用。 不光是土共犯过这种错误,当年美帝一样也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斗。大名鼎鼎的f-15一度成为机库皇后,原因就是普惠的f100出了岔子(当然,有一说一,当年的f100和后来的太行虽然都造成了一批机库皇后,但是当年的f100不管是使用状态还是寿命都比那时候的太行强。甚至可以这么说,刊用的太行恐怕也仅仅达到了当年f100的水准,而这就是两国技术水平差距的最好体现)。 李晓峰决定汲取这个教训,决不在基础研究上省时间打诳语,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咱们一步步往前追。尼恩的技术是不咋地,但是用来练手不是挺好。而且未来尼恩装配的用户是相当的广泛,以米格-15和米格-17系列战斗机的产量来说,足够北方工业******一把的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李晓峰是强力的坚持,无论谁反对都没有用,所以从1941年开始,北方工业就开始上马尼恩发动机项目,到了1943年,第一台样机开始试车,其进度还是相当快的。而到了1944年,北方工业就开始量产尼恩发动机,正好满足米格-15的生产需求。 而看看同一时期苏联官方主导的喷气式发动机项目,大部分都不顺利,原因就是轴流式确实对苏联来说难了一点。比如以前曾经提到的留里卡,这位就在al-7发动机这个坑里不断地扑腾,和他难兄难弟苏霍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