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72 电子战(中) (第8/8页)
为作为理论基础。将一束光分为正反相向旋转的两束,并将其旋转轴作为敏感轴构成一个“陀螺”。当陀螺绕敏感轴转动某一角度时,两束光从出发点到汇合点的路程一个变长一个变短,于是其到达的时间也有前有后。这个时间差跟陀螺的转速成正比。 所以测量这个时间差就可以知道陀螺的转速,但是这个时间差不好测,于是人们利用光的波动性(感谢爱因斯坦),把时间差的测量变换为与之等效的光波的相位差来测量。 粒子陀螺与光学陀螺的工作原理类似,也是基于粒子束运动速度守恒这一理论来实现,同时它还依据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再次感谢爱因斯坦)理论,把粒子束当成波束来考察,再利用前面那一套理论测量其转动角速度。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这些绕嘴饶舌的理论,我们只需要知道基于这些新理论研发新的“陀螺”可以制造更简单价格更便宜。比如说光学陀螺中的激光陀螺,它没有高速旋转机构,由此带来了寿命长、可靠性高、抗过载能力大的一系列优点。这对于惯性导航来说,真心是福音啊! 当然,在1940年代,说这些还有些遥远,以当年苏联的技术基础和条件,不管是液浮、气浮还是静电浮子陀螺统统搞不定,甚至连早期的滚珠轴承机械陀螺造得都磕磕巴巴。 所以,苏联想要在惯性导航上打开突破口,真的只能另辟蹊径了。为了避开那些加工和技术要求高的机械原件,似乎苏联只能在光学陀螺上想办法。但是光学陀螺的核心实际上是激光器,虽然爱因斯坦早已提出了受激辐射概念,但是怎么实现一直是个问题,而历史上在1960年激光器才真正实现。某仙人现在考虑的是,要不要在学术界装一下逼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