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161 生产问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61 生产问题 (第8/9页)

不需要发动机的寿命太长,完全可以降低相应的标准,比如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的寿命都不需要超过50小时,大部分二十多个小时就被击落了。

    所以当时李晓峰就建议,发动机生产企业可以在战时降低标准,保障发动机300小时的寿命就足够了,再多了就纯属于浪费。苏联可不是美国那样的狗大户,不可能既保证数量又保证寿命,在战时,只能先顾着最紧要的一头——数量。

    为了保证足够的数量,李晓峰不光下令降低部分产品的寿命,还下令暂时中止新产品走上生产线。冻结一切生产技术状态,先卯足了量的生产,撑过艰难的1941年再说改进。

    当然,这不是拒绝设计师改进产品,相应的改进计划也照样进行,只不过暂时不进行量产而已。比如t-34和t-35,改进计划就如火如荼的展开。

    其中t-34基本上是走后来的t-34-85的路线,加强装甲和火力,没多说可说的。而t-35就稍微特殊了一点,之前提到过,北方工业已经搞了一个加强装甲和火力的改进方案,但是这个方案李晓峰并不满意,他觉得北方工业的步子迈得太小了,这样的改进如果在1942年投入生产,不要说和同年出现的虎、豹相比,甚至是同四号坦克的加强火力型号相比,都占不到一点便宜。

    以t-35的外形,想要抵御kwk40的攻击,炮塔正面至少要达到70毫米,而车首装甲也必须增厚到50毫米,甚至这都显得勉强,至少只能在1000米外同对手周旋。而按照北方工业原本的升级计划,炮塔正面才60毫米,这加了等于不加一样。

    李晓峰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