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73 电子战(下) (第5/8页)
单而且苏联设计师也更熟悉。至于螺旋桨的体积问题,因为激光驾束制导的射程有限(前面说了三公里左右),在如此短的距离内,不需要发动机功率太大、也不需要太多的燃料、螺旋桨也可以小一点,所以问题就统统解决了。 很快匆匆赶制出来的第一代激光制导导弹就诞生了,1943年10月就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测试。可见战时的效率有多么惊人,不过效率之所以这么高,很重要的原因是空军对高空地毯式轰炸的效果极其不满意,迫切地想要提高打击精度和减少远程轰炸机出动的架次(为了减少损失)。 哪怕是第一代激光驾束制导导弹实际有效射程仅有两公里的水平,但只要其能够精确地打击目标,空军也认了。 那么实弹测试的效果如何呢?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当轰炸机四平八稳的用激光瞄准目标,并稳稳当当的发射导弹后,导弹很精确地摧毁了目标。 这个成果让空军大喜过望,马上一口气就订购了五十枚这种导弹。什么,有同志说这个订货量小得可怜?这你就不懂了不是,这是导弹,不是炸弹,尤其是早期的激光器生产成本高、合格率又低得可怜(最早期完全的靠某仙人作弊),导致这种武器价格惊人。每一枚这种导弹的价格抵得上两架图-2轰炸机! 而且这五十枚的产量就足够刚刚成立不久的彩虹机械制造设计局忙活一年的了。再多了,彩虹设计局也生产不出来。 第一批四枚kh-1导弹在1943年12月投入了实战,用于攻击德军在东波兰的桥梁,初次作战中两架图-3轰炸机在机翼下各悬挂两枚,分别攻击了两座桥梁,成绩是命中一枚、失的三枚。看上去kh-1导弹的命中率仅仅只有可怜的25%?似乎是惨不忍睹? 不过空军对此却比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