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74 新技术 (第6/8页)
在40十年代后期开始研发,1952年投入使用。其原理是:从飞行器上每秒发射30对、间隔为12微秒的询问脉冲对(成对发射的脉冲)。 当地面台收到询问脉冲对后发射同样间隔的回答脉冲对。而飞行器把收到回答脉冲对的时间与询问脉冲对的时间相比较,得出脉冲电波在空间传播的时间,从而得到飞机到地面台的距离。 这就完成了测距工作,当然这还不够,还必须能够侧向。而侧向工作则由地面台发射九个呈现心脏形波瓣的调幅形式脉冲信号。这一调幅包络包括由旋转心脏形图样的15赫方位信号和由九个波瓣旋转产生的135赫方位信号(这两个信号的相位与地面台相对飞机的空间方位有关)。 具体的原理就不细说了,反正通过对比上述两个脉冲信号,并应用除波瓣技术,飞行器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方位信息,从而实现定位,再配合惯性导航设备进行比较,自然能得到精确的定位信息。 这一套塔康系统从1944年开始研发,一直到1949年才投入使用,基本能够满足500公里以内的导航要求,对于红军的前线航空兵来说是非常的实用。 当然,李晓峰还是不会满足了,在此之后,他竭力推进红军对卫星导航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预言,一直到1965年苏联第一颗实验型glonass升空,在15年内烧掉了200亿美元。这笔巨资让当年的政.治局异常的rou疼,可谁让李晓峰强烈地坚持呢? 当然,在未来,政.治局会发现这两百亿美元花得实在太值得了,不仅一次性的解决了红军的精确定位问题,连带着在民用市场上也大大的捞了一笔,在未来半个世纪内创造了不下于两万亿美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