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9章 堪称良策 (第4/5页)
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佑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从这段话中,赵昺就可见那时普通地方官吏,对捕蝗颇知力行,而且知道变通,以获得最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因为干旱是蝗灾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百姓们的生态观念也渐渐萌芽,一些间种套作技术和提倡种植一些害虫不食的作物以及种子处理等方法防止害虫,尽管有些并非用于蝗虫,但这些方法在当下也有实际意义。 不过奏疏中也指出对抗蝗虫对于人力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动力不足。虽然蝗虫能吃,但是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下来其性价比也实在过低,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出钱来购买蝗虫。用粮食兑换蝗虫卵,这样就能有效的抑制蝗虫的爆发,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有效的刺激了民众捕杀蝗虫的积极性。 其中也提到了本朝颁布的许多鼓励百姓灭蝗的措施,比如就有“以蝗易粮”“以蝗易钱”的先例。朝廷颁布的“灭蝗令”中就有根据不同时节捕蝗的难易程度,以及捕捉到的不同蝗虫,可以交换成粮食或者钱。这样一方面是对庄稼禾苗收到侵害的百姓们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百姓们的捕蝗积极性,他们就会趁着冬天的机会,四处搜寻蝗虫虫卵的滋生地,想办法一锅端掉,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外,文中还列举说明了各种灭蝗措施的优劣和不足。 人工扑打这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灭蝗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这种方法简单,所需工具也很常见,适合农村里面集体作战,故流传较广。但缺点是这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