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四章 凝脂赛霜雪,英雄心意决2 (第8/9页)
锋陷阵的威力亦为可观。《夏侯渊传》基本是一部“军功史”,无一字废话,全是各种交锋记载。 其人本传频率高、烈度猛,且几乎百战百胜。 类似记载格式者,还有张辽和乐进。 详见《魏书九》与《魏书十七》,文多不载。 换言之,夏侯渊实际是具备了“五子良将”水平的“姻亲将领”。 因此,《魏武军策令》当中提到的“白地将军”,也就特别有探讨价值。 因为夏侯渊军功卓著,曹cao却称其“本非能用兵也”,很是奇怪。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有必要探讨“白地”的含义。 白地,即空无一物的土地,此处引申为“胸中空空、有勇无谋”。 在魏晋官修史中,“白地”二字比较罕见。 《三国志》仅出现一次,《后汉书》与《晋书》则未见记载。 《三国志》中借高堂隆(曹叡的老师)之口,提到“明帝荒yin奢侈、吴蜀作乱于外”的隐患。 高堂隆称:吴蜀两国,既不是“白地小虏”,也不是“聚邑之寇”,而是横跨州郡、人户众多的僭主,欲与中原争霸云云。 (高堂隆曰)今吴、蜀二贼,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僣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魏书二十五高堂隆传》 为《资治通鉴》做注的胡三省,将“白地”解释为“不生草木的大漠”,对“聚邑”则解释为“盗贼窃发屯据的聚落”。实际将吴蜀两国与“鲜卑乌丸”相比对,将“白地”解释为“沙漠”。 白地,谓大幕(大漠)不生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