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87章 九国之师伐吴 (第3/4页)
烽火,也叫“烽燧”。 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 如庆忌此时所在的这一处烽火台,为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候群的,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与羊马圈、仓库等建筑。 作为陇西郡郡守的公子章,陪在庆忌的身边,介绍道:“父王,若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出去。” “上一次羌戎入侵,便是依靠这烽火台传递的敌情,如若不然,我军很难做出相应的反击。” “善。” 庆忌又看了看这烽火台内的设施,询问道:“烽燧守兵一般有多少人?” “守烽燧的士卒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 “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事宜。” 顿了一下,公子章向庆忌进言道:“父王,儿臣以为,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应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 对于公子章的这一想法,庆忌深表赞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