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80章 孔门七十二贤 (第2/4页)
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魏晋时产生极端腐朽的士族便是两汉察举制严重弊端所致的。 庆忌明明知道察举制的弊端,为何非要在吴国推行察举制? 原因不外乎国情所致。 吴国现在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人才,来为国效力。 盖因这个时代的士子,cao守极高,绝大多数清正廉洁,好名声而不在乎权利。 所以察举制适用于当下,可能在吴国推行上百年,都不成问题。 当然,为了避免世家大族的形成,垄断仕途,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庆忌必然要留有后手,及时纠正一下。 别看吴国现在拥有天下列国当中最多的士子,人才储备也最多,但还是供不应求。 …… 太子恒从金陵赶到咸阳之后,庆忌就让他负责考核朝臣官吏的事宜。 说到底,太子恒毕竟是吴国的储君,庆忌必须要信任他,给予他较大的权力。 庆忌不止要做一个优秀的国君,也要做一名优秀的父亲。 此时,在咸阳王宫的滋德殿内,庆忌与王后季蔲坐在一起,陛台之下,则是正襟危坐的太子恒。 经过数日的考核之后,太子恒已经写出一份奏表,向庆忌提出自己评议的朝臣官吏。 除了三公九卿等级的大臣之外,每个人,或升,或降,或调任,或留任。 这么长的一份名单,不止是一道奏章那么少,而是在庆忌的御桉上,被堆积得宛如小山一样。 这让庆忌一个人处理这些政务,还是有些困难的。 他虽不是事必躬亲的勤政君王,却在这种事情上,马虎不得。 因为每一位朝臣官吏的任命,都可能影响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