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拷饷 (第4/4页)
百亩地肥水美的下田。 大明朝世家大族的财产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田产上,那些投降后金又逃过阿敏大屠杀的原大明现职官吏会被明正典刑,田产、财产会被充公、家里的女人会被充入教坊司。 但是朝廷何以得知这些士大夫、士绅名下究竟有多少财产、田产?给朝廷意思意思就行了,黄汉和各级官吏合作上下其手,于是乎,黄家就成为了永平府大地主之一。 黄汉知道在即将亡国的时刻,刻意置办田产简直就是个傻瓜,这东西又带不走。 但是为了面临饿肚子的千万汉人,不采取屯田养民的方式还能如何? 他懂规模种植的好处,因此尽可能把自己拥有的田亩连片,其间夹杂着其他有头脸的现任官员家的田产也不要紧。 派出高有谋和郑孝文采取不让对方吃亏用良田置换的办法,基本上没有办不成的事。 毕竟这年头不知变通的达官贵人少之甚少,新贵黄汉派出现任藩台大人的公子和前任辽东经略的长子来协商调换田亩,人家给足条件,自家根本不吃亏,此时不做顺水人情,岂不是给自己埋下祸根? 有了自己控制的田亩,又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下一步当然是进行科学治理,争取能够增产增收。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汉人根深蒂固的共识,如何在明末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保证收成关系到“红旗军”往后的发展,修建沟渠形成灌溉体系,让得到的田亩旱涝保收是不二选择。实在闲得疼的明末汉之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