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94章 私立学院 (第3/4页)
政治逐渐清明。 经济飞速发展。 国家财政得到根本好转。 过去两三年的收入,只够一年的支出,整个隆庆朝都是入不敷出;而现在一年的收入,可顶未来三四年的支出。 “万历中兴”——绝不是嘴上说说,或被施政者夸出来的,而是政绩在那儿摆着,可以拿事实说话。 但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学校。 早在洪武皇帝开国之初,便下令全国各府县建府学、县学,后来又颁诏天下,赐学粮,增加师生廪膳,凡入府学、县学的学生,一律由国家负担费用,并免除生员一家的赋税。 这政策,可不同于今天的“义务教育”。今天的“义务教育”可以变相收费。而那时是真的免费,而且一家还跟着沾光。 那是真正鼓励读书的政策。 当时大明初创,人才匮乏,故洪武皇帝通过增加廪膳生员并给予殊恩优抚,为国家培育人才。 政策一好,向这儿涌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 这跟度牒制一个道理。 随着廪膳生员的数额越来越大,越来越滥,各府县都已经承担不起了,叫苦连天! 所以,后来又给府、州、县重新定额,就是限制生员的数额,不得超标。 再后来,到景泰元年,新皇帝登基,为了收揽人心,又将生员定额取消。 后又定,又消,几经反复。 直到正德十年,也就是武宗皇帝,再次放开生员编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许多人都削尖脑袋往府学县学里钻,一入学校,就等于鲤鱼跳龙门,哪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