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改天换地_第1553章 搅黄的理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53章 搅黄的理由 (第2/5页)

是为了让赵志邦有一个外交信息的来源渠道,帮助他快速了解外交工作而已。

    就这样,黄振华再不懂,也只能赶鸭子上架,边学边干,稍好一点的是,主管亚太的副外长是赵志邦提名上去的,这对黄振华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协助和补充。反正黄振华处在半退休状态,能做一点是一点,对他来说更主要的是那个副国级待遇,这对一个正部级政治人物来说,是很重要的。起码名义上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了。

    从这点,陈康杰深刻的知道我们国家的机构和人员是多么的臃肿,官民比例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资料显示,西汉时期官民比例还是1:7945,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官员总数不超过6500人。如果再按照汉代全国103个郡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那么平均每个郡(国)也只有60几个人,据记载,汉代的大郡,官员总数不过百余人,但是人口却超过10万。这种记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生了变化,唐高宗时,我们的官民比例达到了1:3927,即3927个人养活一个官员,元成宗年间,这个数字改为1:2613,明神宗时代这个数字大约是1:2299。今天我们所能够寻找到的历史记录中,康熙年间的官民比例大概是最高的,约为1:900。在目前对于康熙年间的全国人口总数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多者认为已经过了2亿,而少者认为不到数千万,仅以普遍能够接收的数字1.5亿人来说,大约当时已经有了将近170万的官员。

    而现在,我们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还有不少的合同工)居然高达四千万,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概念,官民比也就是1:30的样子。三十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官员”,老百姓的负担何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