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27【周先生的明史初探】 (第2/4页)
,周赫煊也在认真执行,并且在1943年春节发表了第一篇相关论文:《沈万三之死——明史探疑》。 这天,常凯申刚刚看完前线战报,侍从秘书突然拿着论文进来说:“总座,这是周先生派人送来的读史心得。” 常凯申一看标题就发火了,骂道:“混账,我让他了解东林党之祸,他却给我研究沈万三之死!” 侍从秘书静立一旁,不敢言语。 常凯申问:“这篇文章你看了吗?” 侍从秘书说:“看过了。” 常凯申又问:“周明诚认为沈万三是怎么死的?” “没说。”侍从秘书道。 “那他还写什么沈万三之死?”常凯申颇为无语。 侍从秘书道:“周先生认为《明史》关于沈万三的内容是胡乱编造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流放过沈万三。” 自晚清以来,《明史》属于中国史学界的重点研究对象,而且往往还跟革命联系到一起。既然要推翻满清暴政,那么就必须证明满清的非正义性,从而就要为朱家皇室正名。 一直到抗战期间,《明史》依旧是热门学问。 国统区的史学家研究《明史》,是总结明亡的教训。中华民国就如大明王朝,而日本侵略则如满清入关,以史为鉴,告诫国民政府如何修政爱民、如何抵御外寇。比如抗战之初,史学家们就以南明内讧为例子,呼吁应该同仇敌忾、一致抗日才能保卫国家。 而沦陷区的史学家,则各种讴歌明末的民族英雄,靠打擦边球来表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