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章 10万石粮食,哎,天哪!  (第2/4页)
地的吏员,世代相传,每人手里有一本底册,哪家有多少田?    该纳多少粮?    都记载在这本册子上,为不传之秘!    再加上,师爷董一丹熟悉县内特殊人物。    他请了董一丹这个师爷,就有好处多多,好比峄县做过官的绅士人家的衿米,举人、秀才、监生是粮米。    这两种米不能多收,该收多少就多少,他是一无所知。    但是毛遂自荐的董一丹知道的是一清二楚。    现在的董先生就是杨双印身边的钱谷师爷,替他处理个县衙里的一切事务。    这两年民间传说,董师爷才是峄县的真县令。    多亏了董师爷和峄县这帮吏员把县衙大小事物整理得干干净净,县大老爷杨双印,也乐得清闲。    不过在常人眼里看来,他这两年里“很忙”,但好处也没少拿。    但董先生就更忙,峄县老百姓都知道,要是犯在董先生的手里。    那就是“活人跳进滚水盆——不死也得扒层皮”。    现在董先生刚刚从台儿庄万花楼见完人,就急匆匆地赶了回来。    董一丹长的大马脸,此时,脸色难看的走进二堂花厅,看见杨县令坐在太师椅上发呆,就小步走到面前低声说道:    “大老爷,学生回来了!”    杨县令抬起头询问道:“董师爷,怎么样?”    从对方的脸色上已经看出不妙,杨双印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董一丹低声讲道:“大老爷,抢粮匪徒伙同无数的流民,一晚上,把刚运上岸的8万石粮食和一些漕船焚毁一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