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召见勋贵 (第3/4页)
如果新一辈资质平平,那么传承个两三代,待资历上来了,也勉强能够晋身武臣的最高层。 大明的武臣体系,就是依靠这种内外合作,不断流动的模式,维持着良好的运转。 然而现在,突然之间,这个体系被打破了。 原本京城当中共有三十余位靖难勋贵,这其中除了英国公这个顶梁柱一样的一代勋贵,还有七八位资历深厚的二代勋贵以及十几个正当壮年的三代勋贵,剩下的还有七八位,则是刚刚袭爵的四代勋贵,多是十几岁的孩子,还不到参与政事的时候。 这次天子亲征,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掌权的二代勋贵,在向已经长成的三代勋贵进行武臣的权力交接。 等到他们打赢了胜仗,身上背上一个大大的军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五军都督府掌事,足以和文臣分庭抗礼而不落下风。 但是仗打败了! 不仅败了,人还都死了! 这么一来,京城的武臣体系,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期。 土木之役以后,京师当中现存的勋贵仅剩十七家,其中还有五六家是刚刚袭爵的十几岁孩子。 本该是勋贵当中最重要,人数也最多的三代勋贵,只剩下可怜巴巴的七八家。 至于能扛起武臣大旗,和文臣抗争的二代勋贵,划拉来划拉去,就只剩下眼前的这三位。 其中就只有忻城伯赵荣还算相对年轻,成安侯郭晟和丰城侯李贤,都已经年过六十,尤其是李贤,他老人家都快七十岁了…… 若非如此,那一日议事的时候,勋贵也不会如此容易就让出了京营提督大臣的提名权。 实在是没人能够顶上来了呀! 行礼之后,三位勋贵眼观鼻鼻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