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87 理解问题 (第7/8页)
罗科索夫斯基干得不错,他相当清楚,傻乎乎一门心思去死守,那绝对连骨头渣都不会剩,但他又不能放弃莫济里后撤,所以他采取了折中的办法。 将手头的部队一分为二重新编组,将缺乏机动能力的步兵丢在了莫济里和卡林科维奇打巷战。而将最精锐的装甲部队(除去那一部分基本无用的t-26)抽调出来,放在了卡林科维奇之后休整备战。 “我只能依托城市消耗掉敌人装甲部队的势头,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小规模反击作战打乱敌人的节奏……”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回忆道,“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毕竟第6集团军的兵力实在有限,我认识到了一点,不解决兵力上的问题,这一切是无解的。” 遗憾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并不可能获得上级的增援,此时红军普遍感觉兵力紧张,不管哪个方向都不可能抽出多余的兵力。无奈之下,罗科索夫斯基也只能就地取材了。 “我们征召了大批的公民,让他们承担修筑工事以及监视观察和放哨的任务。” 这一批临时征召的民兵高达五万余人,这些可爱的劳动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抢修好了三道防线,暗堡、反坦克壕和火力点更是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防御纵深高达40公里。 其中相当一部分民兵还直接承担了守备任务,仅仅卡林科维奇就组织了50个民兵营(每营100-200人),虽然战斗力无法和正规军相提并论,但是在筑有良好防御体系的城市进行巷战,仍能给德军造成极大的麻烦。 正式这些宝贵的民兵填补了第6集团军兵力紧张的缺陷,让罗科索夫斯基能集中主力放在比较关键的方向,还能保持相当实力的预备队,这是第6集团军能坚持住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