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81 分歧 (第5/8页)
斗机中,唯一出局的就是米格1/3系列,被要求立刻停止生产,至于其改进型号米格-7的命运,暂时未定,看上去是凶多吉少。 不过总体而言,空军的损失不大,因为在这几个月的战斗中已经证明了一个理论——没有空军是绝对不行的! 甚至为了壮大空军,政 治局要求军工生产朝教练机予以一定的倾斜,要将教练机置于同战斗机、攻击机一样的优先级。这让雅克-7教练型赶上了好时候,而波利卡波夫也借此打了一个翻身仗,他设计的波-5教练机以造价低廉性能优越打动了空军,在整个卫国战争中生产了超过四千架,其改进型和雅克-18一起在战后长期承担苏联的初级飞行训练任务,培养了大批的飞行员。 陆军方面应该说是重中之重,几乎没有任何项目被砍,而且原有项目的优先级也大大提升,t-34的进一步量产,以及持生产许可证在苏联生产t-54被要求立刻开展。 实际上坦克方面,军 委基本不用cao心,不管是t-34、t-35还是t-54在面对德国坦克的时候,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不需要像德国人一样推倒重来。红军的装甲部门需要做的就是修修补补,加强原有设计就成了,这个难度比德国设计师是小多了。 真正让军 委比较头疼的是汽车和火炮的问题,尤其是汽车的问题,在之前的两次反攻中,红军大量的汽车被德国空军摧毁,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专门的军用型号。而在这方面,红军又比较弱,汽车工业能生产的绝大部分都是民用型号,比如吉斯卡车。唯一能大量生产军用卡车的只有李晓峰引进捷克技术的乌拉尔汽车厂,但是该厂同时还肩负生产mb-lt36的任务,压力是比较大的。 托洛茨基叹道:“暂时来看只能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