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79 增援 (第6/8页)
很有意思是不?对比一下科涅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不难看出,其中的区别不小。华西列夫斯基没有直说,但意思很明显,他首先认为是他的第37集团军赶到战场才稳定了局势,其次,认为这场战役关键点是他及时的发动了沿途的群众。简而言之,他和第37集团军是关键。 但是科涅夫却不一样,他认为某仙人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某仙人派来增援力量,华西列夫斯基根本就不顶用,所以关键在于某仙人的正确决策。说白了就是拍某仙人的马屁。 那么究竟谁说得更真实呢?嘿嘿,这么说吧,这两位的屁股其实都坐歪了,都属于战后为本集团的脸面贴金,并不能真实的反应战场上情况。 光看他们俩的回忆录是不行的,还得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回忆的,其中乌博列维奇的回忆就很重要了,毕竟他是库尔斯克方面军的司令员,虽然他当时并不在库尔斯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从更全局的角度看库尔斯克战役的问题。 对于第38集团军的困境,乌博列维奇的回忆录里有反应:“伊凡.斯潘捷诺维奇那里的情况不太妙,德国人一波又一波潮水的攻势给第38集团军施加了极大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投入了所有的预备队。鉴于德军的主战军团还在持续不断的涌入战场,可以断定,未来第38集团军的压力会更大。伊万.斯潘捷诺维奇保证他一定能够坚守住阵地,但是这在我看来是不够的……” 乌博列维奇为什么认为不够呢?难道科涅夫在德军狂暴攻势下守住阵地还不够好?当然不够好,乌博列维奇绝不想看到第38集团军就这么被打残,这个集团军可是少数战斗力完备的集团军了,他还想让该集团军在未来的围歼作战中发挥作用,怎么能就这么被德国人拼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