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67 报仇(下) (第7/8页)
金恩的自首引发了轩然大波,虽然也有一些声音为巴顿鸣不平,但是金恩的坦白更多的是勾起了美国人对那个惨痛时代的回忆,以及对那些可怜老兵不幸遭遇的哀悼和忏悔。 这股浪潮很快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席卷了美国。当美国政府试图在华夏问题上同苏联展开针锋相对的措施时,退伍老兵们主导了舆论:“政客们又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为了他们肮脏的目的去卖命了。但是,同胞们,千万不要上当。而小伙子们,也千万不要去当兵,否则你将会同我们一样失去珍爱的一切,然后将你像狗一样的赶出华盛顿!” 厌战情绪达到了顶峰,杜鲁门不得不对舆论妥协,放弃了正面干预华夏事务的打算。而没有了美国干爹全力的支持,凯申物流自然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回到故事本身,当巴顿灰溜溜的滚出欧洲战场之后,李晓峰是轻松了,他知道美国人很快就会后悔了,当蒙哥马利在赛马场大出洋相,当他们在法国迟迟打不开局面时,艾克们会怀念巴顿的。 不过在1944年5月上旬,欧洲战场上最吸引人的所在还是东线,是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之间进行的竞争。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轻松碾过布列斯特要塞之后,是直奔华沙而去,而朱可夫也不落下风,他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也冲出了乌克兰,其兵锋也是直指华沙。 作为红军的双套车,这两人谁能抢先占领华沙就发展成为了一项军委乐见其成的竞赛了。当时两人的方面军实力相仿,而且离华沙的距离也相差无几。唯一不同的就是罗科索夫斯基那边的敌人稍多一点,但朱可夫这边也有不利因素,那就是他的后勤补给面临一定的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