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67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72 (第2/7页)

人都想最后送一程这位老人。列宁的棺木由李晓峰等新一届政.治局常委抬出了克里姆林宫,那一瞬间红场周边响遍了哭声,经久不绝。

    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苏联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列宁几乎就是苏联和这个时代的象征,他的突然离去让人们心里空落落的,人们还不习惯没有列宁的存在,总觉得不是那么安心。

    李晓峰刚刚上台所面临的就是这么一副局面,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幸亏列宁坚持到了大会结束,如果在大会之前列宁就走了,那所造成的影响和震动将更加的显著。

    1950年5月,李晓峰在等待了33年之后,终于登上了苏联最高权力核心的宝座。一个拥有近两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压在了他的肩上,在未来十几年内,他将肩负起带领苏联前进的重担,实话实说这幅担子很沉重。

    因为李晓峰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经济改革要继续,体制改革也要开展,还要面临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更关键的是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还在卧榻之侧舞刀弄枪,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他去解决。

    那么李晓峰将从哪一点入手呢?可能有同志要说先动经济,必须放弃计划经济的老一套,不然苏联必然是死路一条。这话可能没错,但是却并不是最佳选择。

    经济问题当然是头等大事,这关系到国计民生,但是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只靠一朝一夕,李晓峰想要进行的是渐变式的改革而不是骤变的改革,前者更加温和和稳妥,更适合苏联当前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