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102 华夏行(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2 华夏行(2) (第4/8页)

悲观,对前途特别的悲观。骄傲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但他的骄傲被击碎的之后,他很有可能转向骄傲的对立面——自卑。

    此时的汪精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卑的人。这从他同国 民党几位军政要员的交流和偶尔的自语中也能看出来。

    他说:“张悌说‘吴亡之际,乃无一人死节,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吴亡,而惟一死自尽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后,未死的人都要为奴为隶,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办法。”

    说白了汪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他还说:“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

    另据记载,某次汪精卫曾问冯玉祥,大家都呼“抗战到底”,这个“底”在何处?冯说打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是底。在汪精卫听来:“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无知”。

    当然,并不是说从一开始汪精卫就是铁心叛国投敌,准备公然跪舔日本的臭菊。关于是否当汉jianian和叛徒这个事儿,汪精卫也挣扎过,也徘徊过。

    这期间另一个重要人物陈璧君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作为汪精卫的老婆,她一直看不惯老蒋对汪精卫的排挤,一直在想方设法的策划者帮助汪精卫咸鱼翻身,只不过一直没有太好的机会。

    而这一次,在抗战的问题上,陈璧君看到了机会,她认为完全可以借日本人势力反转汪精卫的被动。和日本人比起来,老蒋的那一点儿兵力和财力算得了什么?有了日本人的帮助难道还干不翻一个臭老蒋。

    插一句嘴,实话实说,在1942年以前,抗战的形势真心不能说好。中国的国力确实同日本有较大差距,而且内部还是一盘散沙,怎么看都没有赢的希望。

    在汪精卫叛国前后,为什么投降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