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486 必须要说的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86 必须要说的话 (第4/8页)

。当然不管是东线还是西线,刮军的损失都是相当的大,为了补充实力,也为了今后的****大计,在蒋某人的默认下,刮军又一次发动了其最擅长的技能——抓壮丁!

    赵明亮是黄埔第六期生,是贵州贵(阳)毕(节)师管区补充兵第一团上校团长。可能有同志闹不清楚什么叫师管区,所谓的师管区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刮府由募兵制改为征兵制之后的产物。当时刮府的军政部设立了兵役司(1939年改为兵役署,1944年再改为兵役部)负责全国的征兵事宜。

    而兵役司则在全国各省划分征兵的区域,也就是师管区,其作用类似于t共建国后的军分区。主要的职能是负担后备军组织和动员,区别是规定每个师管区配属给一个军,即该师管区作为这个军的补充兵员固定区域。其实这个搞法很类似日本的“乡土部队”,说白了就是盗版日本的办法。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赵明亮呢?原因很简单,当时这位补充兵上校团长带着两千多抓来的补充兵(也就是壮丁)送到一线去补充损失,一路走到怒江前线的时候,还剩多少人呢——1300余人,这一路上有的跑了有的死了,几乎损耗了壮丁的35%,这个比例是相当的惊人的!

    按照赵明亮的回忆,毕节当是贵州的大县,人口有五六十万,按照通常比例,符合兵役条件的人最多不过6万。可是到了1944年,毕节县服役人口有多少呢?五万余!也就是说毕节这个地方已经到了征兵的阀值。按照道理说应该修养生息了,可当时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赵明亮说,当时上峰军管区和师管区给毕节下达的壮丁指标是每个月1千人,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受处罚。怎么办呢?就只好随便乱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