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325 坦克炮之争(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25 坦克炮之争(2) (第6/8页)

靶板将被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展示。其实这一轮展示意思不大,在500米距离上,不管是zis-2还是d-5t都可以轻松击穿100毫米靶板。所以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的靶板上只有二十个整齐的弹洞。

    “这仅仅是个开始,”图哈切夫斯基有些得意的说道,“接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出胜负了!”

    对此李晓峰仅仅是耸了耸肩,在他看来图哈切夫斯基就是一个急于显摆的小孩子,作为一个“大人”他肯定不能跟熊孩子一般见识。

    很快当新的靶板被换好之后,第二轮的测试就开始了,这一轮射击距离是750米,为什么是这个距离呢?原因很简单,二战中最常见的反坦克距离就是7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炮手们的命中率最高,而且穿甲弹的效果也基本能发挥出来。至于更近或者更远,其实都不是主流。

    太近了,比如500以内,不管是对于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来说,都太危险。在这个距离上哪怕是虎、豹、is-2之流的大块头生存性也难以保证。至于更远,比如1000米甚至1500米以上,不是没有炮手开火,而是在观瞄设备比较简陋的那个时代,命中率实在不好保证,只有经验丰富的炮手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摧毁目标。至于更远的距离,比如两千米以上,在这个距离上射击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的帮助才能击中目标。只有很少一部分炮手才做得到。

    750米开外的旷野上,树立了两块靶板,比较有意思的是,靶板的厚度增加了二十毫米。可能有同志会奇怪,不是越近穿甲弹威力越大吗?怎么离远了反而还增加靶板厚度,这不是增加难度吗?

    没错,图哈切夫斯基就是要增加难度,在750米的距离上,zis-2使用br-271n时穿甲威力大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