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83 升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3 升级 (第2/9页)

在这个方面真心是不算强。

    而瑞士和瑞典在这种高精度加工和冶金方面却相当强悍,不管是二战中大名鼎鼎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还是厄利空的20毫米高炮,都是广泛的在交战国使用。而二战后,厄利空更是搞出了划时代的神器gdf35系列高炮。至于博福斯也把40毫米高炮发扬光大。反正这两家是这个方面翘楚。

    在三十年代初期,北方工业是全面地引进和吸收了这两家的技术,几乎可以说北方工业火炮方面的技术完全传承自这两家。当然吸收的重点也有所不同,高炮方面更倾向于厄利空,而在大口径长身管火炮方面则拜博福斯为师。

    可能有同志又要问了,以二战高炮的表现来看,博福斯似乎更强,为啥学厄利空呢?

    实话实说,当时北方工业的技术人员也不理解,因为这是李晓峰的硬性要求,那厮根本看不上博福斯的40毫米高炮,而且苏联国内已经山寨了这个40毫米高炮,北方工业何必重复建设呢?

    李晓峰认为以博福斯40高的性能,应付二战初期的空中威胁可能合适,但是越往后期走,40高就越力不从心,君不见二战末期为了应付“神风”美国人直接搞了76毫米的全自动高射炮,原因就是博福斯40射速和威力已经不够用了。

    李晓峰觉得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传统的管退炮已经注定要淡出舰载小口径高炮领域,为了抢占制高点,应该早做准备。未来的趋势是什么?还不是全自动的加特林炮。

    所以在1931年,引进技术之后的第二期工程中,李晓峰就强硬地推翻了一切基于现有自动原理的高炮方案,北方工业开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