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424 消化不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24 消化不良 (第5/8页)

战争,在生死存亡的威胁下,没人敢打马虎眼,而这也无形中减少了相当的阻力。

    总而言之,干部队伍的净化是有成效的,虽然没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着实给党的中基层充实了一批有能力而且愿意做实事的年轻干部。就连列宁和托洛茨基对此都相当的满意。

    当然,李晓峰很清楚,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就成功了,实话实说,这算个屁的改革,根本就还没开始改革好不好。某人真正在意的还是经济制度这一块,这一块不作出改变,意义不大。

    动这一块才是改革,前面那个仅仅算是完善了用人制度,算不上设么改革。按照李晓峰从后世学来的经验,计划经济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期还有点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生产。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其负面效应就会爆发,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合时宜。

    而在李晓峰看来1960年对苏联来说就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一年以前,计划经济还能维持和有所发展,而在此之后,基本就只能算一年不如一年了。

    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苏联的经济形势说起,十月革命之后就不用说了,算是一穷二白。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都必须集中国家资源搞建设,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可以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1950年左右应该能最初的原始积累。

    不过因为二战的爆发,惨烈的战争吞噬了不少之前的努力,再算上后面恢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不景气的世界大环境,很有可能苏联在1960年前后才能完成这个积累。

    而在此之后,问题就要开始爆发了,什么问题呢?缺乏更多的动力了。计划经济中全国的一切国计民生都要靠计划,一个工厂、一家企业生产多少商品完全靠国家的计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