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222 制导武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2 制导武器 (第5/8页)

应手。

    另外b-24虽然好,但这也是一架相当难飞的飞机,从引进到生产到训练飞行员,最少也要一年吧?一年后红军还会缺远程轰炸机吗?恐怕不见得,而且随着b-29的诞生,b-24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反正之后还有仿制b-29的机会,仿制个更差的b-24干啥?

    在李晓峰看来这些宝贵的资金完全可以投入到制导武器项目上去,花一到两年攻关,在1944年,红军将获得精确打击能力,这不是更强大吗?

    当然,这些心里话李晓峰是不会告诉阿尔克斯尼斯的,一心沉迷于大型远程轰炸机的空军元帅恐怕不会接受他的意见,所以暂时还是给他留一丝念想吧。不过制导武器项目仅仅空军一家出钱还是太少,很快李晓峰又找到了海军,成功的说服了海军也掏一部分腰包。

    具体的来说,制导武器项目被分成了三块,其中雷达制导武器项目的经费由海军负责,对于某仙人勾画的雷达制导反舰火箭,海军的兴趣不是一般的大,二话不说就掏了腰包。

    而这个项目最后也进化成为红海军的第一代反舰导弹,1944年,一枚使用液体燃料装备火箭发动机的p-1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1)成功试射,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装备红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并在二战末期成功的击沉了日本海军的数艘驱逐舰和巡洋舰。

    当然,现在我们重点要提的不是p-1反舰导弹,而是空军对地精确打击项目中的电视制导导弹和无线电驾束制导导弹。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前者,但是在研发初期,让空军更感兴趣的是后者的前身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更简单,至少红色空军以为更简单。这么说吧,红色空军最初设想的这种导弹,其原理就跟后世遥控航模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