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13 导弹 (第5/10页)
,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前省去了压气机。在圆管型进气管道和燃烧室周围是环形燃料箱,内装航空煤油,其重量占导弹总重量的70%,弹体自重只有22%,战斗部重8%。 当冲压空气经过导弹头部进入进气道后,经进气道多次激波减速扩压后到达燃烧室,此时的流速已经下降到可以保证与燃料正常混合燃烧,得以形成稳定的高温燃气,最后经过喷管高速喷出,产生推力。 v-350起飞时需要助推器,其两翼下各挂了一台s2.1100火箭发动机。这是伊萨耶夫设计局为后来大名鼎鼎的飞毛腿也就是r-11导弹研制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有四个并联喷管,采用煤油/硝酸双组元推进剂。 v-350的战斗部在激波锥内,重量暂时保密(有惊喜),不过威力是相当的惊人。 米亚舍夫设计局的t2导弹项目代号是rss-40,也是助推器环绕弹体的集束捆绑结构。稍有不同的是,rss-40有四个助推器,也是采用硝酸—煤油双组元推进剂。发动机由前面提到的格鲁什科设计,其实就是r-12导弹的rd-211发动机。只不过当年的rd-211发动机问题多多,一直到1950年都没有完全搞定。折腾到1952年时,米亚舍夫实在是受不了了,换用了格鲁什科设计的另一款rd-213发动机。 至于rss-40导弹的冲压发动机,也是邦达尔尤科设计局的产品,即rd-018a冲压发动机。 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志就有疑问了,现在是1944年,搞了八年t2项目都没有结果吗?你还别说,李晓峰对此也是相当烦恼,因为原本按照他的想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