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_66 战鼓声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6 战鼓声近 (第7/8页)

的,别看红军在二战中生产了大量的吉斯卡车,但是这是迫不得已,是红军在没有选择下的选择。

    客观上说,吉斯够便宜,生产也简单,很符合苏联的实际情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吉斯毕竟是民用车辆,载重能力和牵引能力有限,对于基础设施落后的苏联来说,它真心只能凑合用。

    与此同时,看看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军用底盘都是专门设计的,性能比毛子的民用品高得多。历史上在二战中,毛子如果不是获得了美国的大量援助,所谓红军的大炮兵主义根本就玩不起来(严重缺乏载重卡车)。

    而现在,政 治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便宜的民用货,如果不出意外,一旦开战,载重卡车的短板就会要了红军的老命。李晓峰可不想掉坑里,所以很有必要引进专门的技术,发展符合红军需要的载重卡车。

    那么当时的选择多吗?应该说还是不少的,德苏关系还没有彻底撕破脸,在汽车工业上,德国人还没有卡脖子。不管是奔驰、欧宝、宝马还是man都有技术能满足红军的需要。至于美国人,不管是货车中的凯迪拉克(肯沃斯卡车,属于佩卡集团)还是福莱纳货车公司也都能满足需求,甚至连芬兰的sisu(西苏)卡车也能胜任。

    不过李晓峰对这几家都没有兴趣,德国货虽然好,但是加工要求太高,不符合苏联的国情。在中小型货车领域已经选了福特,大卡车就没必要让美国人继续参合了,多元化的引进技术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很重要。至于sisu,诚然后来的西苏卡车很符合苏联的路况,但是这毕竟是一家成立于1931年的公司,当年在技术上并不拔尖。而且引进芬兰技术会让一部分大佬很尴尬。

    思来想去,李晓峰将目光对准了捷克和奥地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