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71 电子战(上) (第6/8页)
分仅有发射机是完好的,而接收机则在轰炸中被摧毁了,也就是说这些雷达光能发射电波而无法接收,自然无法发现任何目标。 当然,德国人也不是二百五,发现用硬杀伤的手段“不奏效”之后,他们开始寻求软杀伤手段了。在1940年9月,他们在俯临加来市的普库尔山上建立了一个地面雷达干扰站,配置了几部布雷劳斯干扰机。 这些干扰机的天线面向海峡对面,发射功率达到一千瓦,工作在本土链雷达的使用的22到50兆赫频段上,用于干扰本土链雷达。当然,德国人的活计还是有点糙,因为他们对本土链雷达的性能并不了解,更不清楚英国人早在1938年就测试过如何干扰本土链雷达,而且早就加装了反干扰装置,所以德国人一开始的干扰行动并不太成功。 直到一年之后,通过大量的无电线侦察,基本摸清了本土链的性能之后,德国才制造出了好用的干扰机,成功的帮助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欧根亲王穿越多佛海峡返回德国本土。 说了这么多历史故事,现在让我们正是回到正题,那就是红军和德军之间的电子战。在卫国战争爆发时,红军已经建立了基本能覆盖西线国境的雷达站,这些雷达为1941年的空中作战提供了极大的支援,如果没有他们,红军的损失恐怕会更加惨重。 但是到了1942年,随着德军深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雷达站要么被转移,要么被迫自我摧毁。这么说吧,在1942年上半年,红军的天空防线开了一个大窟窿,幸亏德国人并没有多少战略轰炸能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到了1942年下半年,随着新的雷达站在俄罗斯一线建立,红军才基本堵上了西线的窟窿。只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