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加钱_第六百四十二章 债多不愁,鬼多不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二章 债多不愁,鬼多不怕 (第3/6页)

和家眷的收入,同时也能为直隶财政创收呢?

    “这?.”

    阿密达陷入深深的沉思,总督大人大胆创新的思路撩拔了他那颗萌萌之心。

    要知道山海关作为“柳条边”的最西南端,相当于国门一般,守住了这道国门,汉人自是过不去,那样一来关门除了收收那些经营执照挂在内务府的商队关税,以及获得边门签票的小贩些许好处,实际上也没啥油水。

    但要按总督大人的设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胆创新,将从前的“堵”改为有引导性、有控制性的“疏”,是不是就能从中获得以往想都不敢想的巨额利益。

    好比那些想到关外谋生的汉人,一人收他十文钱,再让他们在指定区域搞聚居点,由关门和沿边八旗官兵定点征收各种税收,甚至可以低价从这些汉人手中收购皮毛、人参、东珠高价运到关里卖。

    还可以让出关的穷汉人种地,收他们的租子.

    总之,让汉人去替旗人挣钱,不比杀了他们好?

    还能顺带着解决直隶地区人多地少问题,缓解社会治安,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怎么看都是一件良政啊。

    问题是,这么大的事情,可不是他一个参领能搞定的,还涉及到关外的大小衙门。

    更何况,朝廷之所以设柳条边,就是不让汉人出关。

    国策在此,怎么敢随意创新变通呢。

    柳条边这个名词,贾六前世就听说过,此边准确说不是长城,而是清廷对关内关外的分界线,部分是建在明长城基础上的。

    此边分两期建造,第一期柳条边称“老边”,太宗崇德年间始修,至顺治十八年方筑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