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86节 (第3/6页)
去,也有人在窃窃私语交谈,话题总是离不开台上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写什么?好像是在做论证。” “似乎是一个纯数学的论证?他刚才说‘很受启发’,难道是现场要做一个证明吗?” “是什么证明呢?有点看不懂啊。” 第一排特邀评审嘉宾们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皮特-舒尔兹坐在第一排偏右侧的位置,他左侧就是赫赫有名的图灵奖获得者姚智期,他在水木大学创办了著名的‘姚班’,工作了有十几个年头。 现在年纪已经大了,但依旧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这次来参加计算机会议,也是因为知道有一种全新的算法,对此非常的感兴趣,他跟着思路一直听到了最后,到现在也感到有些疲惫。 他还是扭过头问向皮特-舒尔兹,“舒尔兹先生,刚才东港大学马教授的提问,应该没有问题吧?” 姚智期稍稍有些不确定,以个人经验而言,感觉王浩的算法证明已经很完善,应该不会出现‘无界’无法证明的情况,但一时间也没有想到该怎么证明。 他旁边坐着的就是年轻的菲尔兹得主,三十多岁的年纪,正处在科研的巅峰期,灵感活跃、精力充沛,世界上多数最顶级的研究,尤其是影响科学发展的研究,都是这个年龄段出现的。 虽然王浩完成的是一种计算机算法研究,但过程逻辑夹杂了大量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逻辑想弄懂并不容易,顶级的数学家才更容易理解。 皮特-舒尔兹盯着正在撰写的白板,眼神动也不动一下,只是轻轻点头道,“他刚才已经说了,是用集合论和归纳法,这两种方法结合很容易证明出来。” “很容易?” 姚智期用力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