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32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22节 (第10/12页)

君子、小人成了政治中普遍的面具时,才各自戴上。

    赵抃这种,是真君子。不管他做的事情,他的认识,有哪些还不符合自己说的君子这行的地方,从心底里,他是把自己当作君子看待的,而且严格要求。过了这一拨,才有伪君子、真小人。

    正是因为知道政治上君子、小人这种立场分明的划分成为普遍后,对于政治本身的破坏,后世才会反对在政治上分君子、小人党,而不是反过来。没有这种历史的国家就不同,好似杜中宵前世许多欧美国家的政治正确,其实就带着君子、小人遗风。

    事情没有发生,杜中宵怎么去说服别人呢?杜中宵自己也为此头痛。自己来执掌御台,应该建立起一种制度,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只是制度怎么建立,现在还说不好。

    又聊了一会闲话,杜中宵送别了赵抃,自己在案后深思。

    赵抃的态度,代表的不只是他,实际代表了现在台谏官员的普遍态度。这也是政治的现实,具体的监察职责被阉割,而加入了言事的职能,官员对自己身份的反应。要想纠正这种趋势,首要的应该是完善监察职责。做实事的职事多了,虚的言事才会变少。

    现在的御史台,虽然有各衙门的规例,中书、枢密的具体决定在入奏前就送到这里来,但真正的监察还是太少。由于官吏太少,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监察,而只能流于表面。

    应该怎样改变,才能实现真正监察,而不只是流于表面呢?杜中宵坐在那里,陷入深思。自己对御史台,对于现在的中书、枢密的了解还是太少,一时觉得没有地方下手。

    第6章 御史之论

    过了午后,杜中宵与官员出了御史台,一起向南边的遇仙楼去。遇仙楼位于御街西边,又临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