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24 (第4/8页)
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生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诸暨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1986年,诸暨请中国美术学院傅维安教授在诸暨火车站创作西施塑像;同时,还刷新了浣江边王羲之所题的‘浣纱’两字的摩崖石刻。 美女西施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施故里就在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浣纱江畔。西施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诸暨乃越国都城(后迁会稽)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记”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