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8 荣国府过年 (第2/4页)
才,才仅仅是科举考试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成为秀才后,就可以参加下个阶段的乡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作“大比”,因为乡试一般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时值秋天,所以乡试又称作“秋闱”。 考过了乡试,就从秀才变成了举人,才有资格做官。 所以普通人称举人为“举人老爷。” 乡试可以说是科举里面最艰难的一关,每年的乡试全国范围内录取名额在一千二百人左右,因为乡试要考三场,必须三场全过才能成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作解元,第二名称作亚元。 考中举人后,在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会在礼部举行会试,又称春闱、礼闱。 会试三场的内容和乡试一样,大周朝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考中会试的称作“贡生”,会试的第一名称作“会元。” 在会试一个月后,也就是当年的三月十五,会进行科举考试的压轴戏——殿试。 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分三甲录取。 一甲前三名称作“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一甲的三人一般会选进翰林院,作为日后登堂入室、出将入相的后备人才。 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作“传胪。” 三甲称作“同进士出身。” 相对日后的高考,大周朝的科举制度难度更高,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这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