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4章 不太乐观 (第3/5页)
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还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等遗迹。 东晋高僧释道安在襄阳长达十五年之久,研究佛学,讲经弘法,统一佛教姓释,确立僧律戒规,首创中国僧制,编撰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奠定了印传佛教中国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的形成乃至整个汉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使襄阳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而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襄阳更是名人辈出。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 诸葛亮出世前耕读的隆中距此不过十余里,在那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也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还有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 赵昺常常以《三国演义》当教材,讲授用兵之地,一百二十回的一本书,而其中就有三十二回的故事就发生在襄阳,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发生在襄阳的三国故事。而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