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1章 背道而行 (第4/5页)
,甚至直接由官府制定很低的粮价,这种事不能干。 在赵昺看来“抑价有禁”一条,可谓却是大逆不道。平抑物价是历朝历代在赈灾中常用之策,以防止商贾惜售,导致物价飞涨,百姓无钱买粮,从而加重灾荒。其却反其道而行之,遭到否决也就不稀奇了,但他对此另有解释: “比年为政者不明立法之意,谓民间无钱,须当籍定其价。不知官抑其价则客米不来。若他处腾涌而此间之价独低,则谁肯兴贩?兴贩不至则境内乏食。上户之民有蓄积者愈不敢出矣。饥民手持其钱,终日皇皇无告籴之所……若客贩不来,上户闭籴,有饥死而已耳,有劫掠而已耳。可不思所以救之哉?惟不抑价非惟舟车辐凑,而上户亦恐后时,争先发廪,而米价亦自低矣。” 大意就是:以前的为政者不懂,认为民众没钱,须由官府出面压制粮价。却不知官定粮价后,别处粮价高,此处粮价低,商人自然不愿意再将外面的粮食运来。外粮不再进来,境内就会缺粮。境内越缺粮,家中有积蓄的富户为求自保,就越不敢把自家的粮食拿出来。 于是,饥民们手里拿着钱,却找不到可以买粮食的地方,要么饿死,要么去抢劫。反之,如果不抑制粮价,外面的粮食不断进来,境内的富户也敢把粮食拿到市场上,粮价就会很自然地降下来。 其中还说,自己在走访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饥荒年份,有余粮的富户,并不愿将粮食卖给本地民众,反与“外县牙人”做生意。究其原因,仍然在于上面对米价的压制。 政策的本意虽是“存恤细民”,想要帮底层民众一把,但却造成周边地区米价高于本地的状况,有粮的富户不愿贱卖粮食,民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