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575章 不予余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75章 不予余力 (第2/5页)

在损失了大量兵力后,是越战越弱,即便想收复失地也是有心无力,不得不与大宋媾和的原因。反之,宋军即便损失较大也能迅速恢复战斗力,且经过实战锻炼的骨干在得到补充后会越战越勇。

    在这次演练中,也是对后勤系统的一次检验。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五军参演的部队由于距离较近,但同样缩短了集结时间,因此他们在行军中的后勤补给压力较小,士兵每日只需食用简单的战备速食品就能够保持体力,不需携带大量的粮草。

    但是第三军和第四军参演部队的驻地距演练场都在五百里以上,需要长途和长时间的急行军到达,途中只凭食用速食干粮是难以保证充足的体力,且途中也要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因此后勤的压力就很大。

    不过在状况相似的条件下,两部选择了不同的方案。早在收复江南之后,赵昺为了提高步军的机动力开始装备厢车,在北伐之役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于是开始列装各部。但是全面实现运输骡马化一个军至少需要千余辆厢车,这在严重缺马的当下是不现实的。

    经过多方研讨后,采取了一个妥协方案,每个军在辎重团的基础上扩充为保障旅,下辖一个辎重团,将工兵营扩编为工兵团。增设一个以厢车为主的运输团,配备五百余辆厢车,用于转运物资和兵员,提高部队整体的机动力。

    不过在如何使用运输团上,各部的做法有所不同。一个军驻扎在某处,其实平日并非全部屯驻在一座城池,而是以师、团、甚至营为单位分散驻扎在防地的重地地域,或是下辖的州县,相互为援,只有在出征时才会集中开拔。

    庄思齐部的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