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33节 (第2/8页)
李世民的情绪,但最终李世民将所有情绪压住,说道:“西域习俗已久,短归大唐,还不能移风易俗,朕应当理解,传圣谕到安西大都护府,让河间郡王派出使团,代表朕前往神临城,庆祝无遮大会召开。” 见李世民没有被冲昏头脑去发动一场见不到结果的远征,坐下的诸位宰相都松了口气。 在座的每一个人,手头上都很忙,几乎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李世民缺少任何一个宰相,都会导致朝廷事务堆积。 …… 诸位宰相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洛玄辰,在贞观这八九年间召开的数百次政事堂合议中,他有几乎一半都没有参加。 因为他经常不在长安。 他是吏部尚书,负责为朝廷选拔官吏,号称天官,他在政事堂的排位虽然靠后,但权力极大,如果仅仅是过去一两百年的吏部尚书,那权力范围大致还能摸得清,但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便是科举的大范围推行,这项政策到底要如何推进,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这决定了大唐未来数十年乃至于百年的官员水平和素质,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大计。 尤其是在洛苏提出给胡人分开榜单和科目考试后,洛玄辰就想到了在大唐内部也这么干,因为在大唐内部,教育水平也非常的不均衡,有的州县,比如河西的诸州,以及岭南诸州,可能一百年也出不了一个进士。 洛玄辰在大唐几个关键的州召见了许多人,调研关于这项政策的接受程度,以及看怎么在地方推行完备的科举更为合适,所以一半时间都不曾待在长安,但调研了很久之后,洛玄辰取消了这个想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