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2章 战争红利 (第3/6页)
好远呢!怎么能信口雌黄? 还说把钱荒都解决了,再来一百船也没戏,王宁安是不是有些膨胀了,贪功心切了,这可不行,小东西还是要敲打敲打! 见赵祯脸色变了,曾公亮忙说道:“陛下,王大人的意思是钱荒不光是钱不够了,还有别的原因?” “什么原因?” “预期心里?”曾公亮从王宁安那里学来了一个新词儿。 赵祯不解,问道:“什么意思?” “陛下,王大人说,朝廷缺铜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很多人也看出了问题,他们就趁机囤积铜钱,舍不得拿出消费,故此加剧了钱荒。” 古人一点不笨,赵祯关注钱荒也不是一年两年了,的确如同曾公亮所说,每次铸好一批铜钱之后,放到市面上,没有多久,就消失不见了,市面上流通的都是那些含铜不多的劣钱。 哪怕在后世,也经常挖出来数量惊人的铜钱,很多后世的人都想不明白,心说古人是不是傻帽,干嘛存钱不花,这不是有病吗? 其实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古代缺少投资项目,很多家族又奉行节俭,存钱再正常不过了。 而且中国古代一直缺少贵金属,今天500文能买来的东西,到了明年,可能只要450文……铜钱的购买力不断上升,存钱是有赚头儿的。要是赔本,你看看古人花不花钱? 王宁安告诉了赵祯和曾公亮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心理因素! 靠着朝廷命令,靠着投放铜钱,都未必有效。 可如果在三司衙门放一个巨大无比的铜山,就等于告诉世人,朝廷的铜数之不尽,你们存铜钱根本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