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章 坑与被坑 (第2/5页)
百姓多达百万之巨,纵使朝廷有心救济,也是力有未逮。” 几位老先生里面,梅尧臣官职最低,经验也最少,他好奇道:“包大人,往年发生灾情,朝廷都会征召厢军,这一次招了吗?” 此话一出,包拯的脸更苦了。 “麻烦就出在这个上了!” “怎么讲,难道是怕刺字,没人愿意投军?”梅尧臣好奇道。 “百姓当然愿意投军,灾年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还在乎什么刺字不刺字的。” “那,为何会出麻烦?” 包拯摇摇头,“灾民太多了,招了兵,修六塔河,又招了工,青壮都被调走了,却还剩下几十万的老弱妇孺,让地方衙门,如何处置!” 听到这里,欧阳修等人互相看了看,都露出了沉思的神色。 没错,大宋朝的救灾体系的确完备,可是几百万人遭灾,上百万流民,压力还是空前的。 按照以往的法子,招了七八万厢军,又招了二十几万民夫,去修六塔河,结果还剩下了六七十万人。 投军、做工的都是青壮,都是挣钱的主力,剩下的人几乎没什么用处,却还要消耗惊人粮食,地方衙门的存粮不够了,朝廷的粮食调不过来,这些人忍饥挨饿,每天都有饿死的。 有一句话,包拯没有说出来,大家伙的心里全都有数。 青壮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孺没本事造反,官吏们都琢磨着,反正不给他们粮食,也不会出什么问题,谁见过老弱妇孺造反了?把这些人饿死了,反而少了负担……因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