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欲封渡 (第9/14页)
流寓人士,因为离开了旧日籍贯,不可能再通过正常途径出仕,因此只得全身心依附新主子,以求得一官半职。 这便能解释,为何曹cao南下(208),扬州士族主降,而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主战。 (周)瑜曰:“不然。(曹)cao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吴书周瑜传》 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何蜀汉政权中,益州士族对刘备父子普遍持抵触态度,与荆楚集团恰恰相反。因为荆楚士人已经离开本籍,他们的荣华富贵全系于刘氏父子;而益州士人依然可以通过“乡举里选”得到出仕机会。 当然,益州士族在刘备与刘禅的打压之下,升任高位者并不太多。但这是统治者的立场问题,与制度无关。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这是察举制与九品制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即流寓士人的后代,为了方便出仕,往往会将籍贯改到新的居所。 仅以吴国案例,略作举证。 吴国官员有籍贯改易记载的,有甘宁、薛综、张昭、周访等人。 甘宁是益州巴郡人,薛综是豫州沛国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周访是豫州汝南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侨寓人士。 注:上述诸人籍贯,周访见《晋书》,其余见《吴书》,文多不载。 需要注意的是,两晋时代,此四人的后裔,却无一例外都“著籍丹阳”,成了扬州人(详见《晋书》)。 按建业县(东晋建康,六朝金陵,今之南京)原是丹阳郡秣陵县,可知这群吴国将相,实际是放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